看電影時挑片的排序很重要。
經過縝密的規劃與幸運的劃位,今年金馬影展順利完成「大家都愛Singin' in the rain」三部曲:《萬花嬉春》→《發條橘子》→《從前有顆發條橘子...》。一氣呵成好看好讚好有梗!
《萬花嬉春》,沒話說的好看。看完通常會有三個後遺症:
1. 陷入「Gene Kelly好帥喔!」的花癡狀態無法自拔
2. 覺得該去學一下踢踏舞
3. 到博客來或唱片行搜尋原聲帶或DVD
以上三種狀態我都經歷了,還差點跟海豹不約而同地買了同一張原聲帶,幸好他動作比我快也幸好博客來只剩存貨一張所以沒有OP。
可是我們之所以會徹底愛上、三不五時就哼個兩句「Singin' in the rain」,完全是因為《發條橘子》。
在《萬花嬉春》裡因為男主角陷入愛裡、不可自拔、連下雨都樂在其中的「Singin' in the rain」,那麼雀躍與美好,淋漓盡致地傳達出充滿愛與快樂的極致歡愉。到了《發條橘子》裡,「Singin' in the rain」同樣表達出極致的歡愉:但是是來自暴力、來自強暴、來自純粹惡意的快樂。
極致歡愉的一體兩面,多麼神來一筆。
《從前有顆發條橘子...》這部紀錄片裡,飾演《發條橘子》男主角Alex的Malcolm McDowell回憶:
拍這部電影最重要的那一幕戲的時候,一開始我們都想不出來怎麼拍,討論了非常久。後來庫貝利克問我:會不會跳舞?我說,當然會啊!然後,就變成這樣了。真的是靈光一閃,只能感謝老天。
《發條橘子》製片的回憶更好笑,他說當時庫貝利克打給他,說決定用「Singin' in the rain」來拍那場戲。製片不可置信地反問:「Singin' in the rain」?Gene Kelly會氣死!
結果,一年後有次Malcolm在好萊塢的餐會上被引薦給Gene Kelly,Gene Kelly一聽到他的名字,表情很難看地看了他一眼後,掉頭就走。畢竟原本是那麼好萊塢式的歡愉、那麼美的一段畫面哪...
儘管已經事隔40年,但現在看《發條橘子》還是覺得不舒服,不難想像當初是上映時是多麼驚世駭俗。
製片在記錄片裡提到:
有人對片中變態的強暴畫面感到不舒服,但庫貝利克認為,對那些畫面感到不舒服是對的,既然要拍強暴畫面,那就要拍得令人反感、變態才對。
於是觀眾被逼得不得不看,這些畫面並非不存在於現實世界,只是當它們多半在黑暗角落發生,一般人就可以因為沒看到而假裝不曾發生。但事實是看不見的依舊存在,庫貝利克就是要逼我們眼睜睜。
不過根據庫貝利克遺孀在紀錄片中的說法,片中真正血淋淋的暴力場面多半用卡通漫畫式的手法來呈現,真正寫實的暴力場面只有昔日死黨變成警察後對剛出獄的Alex施暴的那段。
最卡漫式的一段應該是讓Alex鋃鐺入獄的失手殺害獨居富家女的那場戲吧,看電影的時候明明緊張得要死卻還是忍不住噗嗤。
儘管不舒服,但還是忍不住讚嘆這片實在好讚,要劇情有劇情、要批判有批判、要幽默也有幽默,配樂無懈可擊、Malcolm McDowell的演技更是好厲害啊 (年輕時好俊俏、老了還是好迷人,冰藍色的眼睛好美)
全片以男主角Alex第一人稱的倒敘旁白貫串,第一個鏡頭就強烈得要命,Alex的眼睛。Alex只戴上一邊假睫毛的眼睛正盯著你。大特寫的鏡頭緩慢拉遠到全景、甚至遠景,展示了難以想像的世界 (多麼光怪陸離) 與行為 (多麼離經叛道)。
可是Alex為什麼假睫毛只戴一邊?Malcolm說本來只是好玩,他在Marry Quant看到好~~長的假睫毛(邊說邊用手比劃誇張的長度),買了回去給庫貝利克看。結果庫貝利克叫他戴戴看,他原本抵死不從,最後也只好屈服。先戴一眼,拍照;再戴上另一眼,拍照。隔天,庫貝利克打電話給他說照片洗出來了,興奮地說戴一邊假睫毛的效果超棒!
我相信庫貝利克一定很愛Malcolm,他不只演得好,神來一筆的靈光乍現應該幫導演解決了不少困境。就像戲尾的那場醫院裡的戲,Malcolm說:
因為最後醫院的那場戲實在太無聊了,他就做了嗷嗷待哺的那個動作,結果庫貝利克在旁邊看到笑到都流眼淚了,必須咬住手帕躲到一邊才不會影響拍攝。
回到電影本身,乍看片名《發條橘子》應該都會冒出疑問:這什麼意思?看完電影則豁然開朗:誰為橘子上發條?
從原著小說到電影改編,重要的命題不曾改變:人之所以為人,在於他/她有選擇為善,或是為惡,的權利。誰都沒有權力將之剝奪。
男主角從原本純粹的惡→透過Pavlov式的制約→改造為純粹的善→縱身一躍自殺未遂後,他是善還是惡?他是人還是機器?
Malcolm在紀錄片中回憶當初導演把原著丟給他,閱讀過程的心境轉變:
看完第一遍:看不懂任何一個字,很多術語(混雜英語與俄語)還得查
看完第二遍後:這是一本好看的小說
等到看完第三遍:這本書太精采了!這是一本很棒的書,一個很棒的故事,一個很棒的角色!
而身為一個觀眾,《發條橘子》這部電影的後座力強大無比。從個人的脫序、社會的失控、國家機器的操控,暴力的本質與無所不在被一層層揭露,當國家欲控制暴力、卻為了政治立場而不得不包庇,究竟是國家控制暴力亦或暴力控制國家已不言可喻。
就算不想這些嚴肅的問題,單純欣賞整部片的色調、運鏡、剪接效果、以及配樂!超威的配樂!也是種享受。庫貝利克的配樂一向絕妙,貫串《發條橘子》的配樂除了「Singin' in the rain」之外,還有貝九《命運交響曲》。
記錄片裡提到,使用貝九是原著作家建議的。庫貝利克原本認為喜歡貝多芬的人不會壞到哪裡去,但Alex根本是把貝多芬的音樂當毒品使用,音樂裡的震撼、激昂全都成了主角霸道橫行的節奏與旋律。
「好的音樂品味不等於好人」,庫貝利克遺孀這麼說。真是醍醐灌頂。
至於《發條橘子》如何從當初「預言電影」,打算揭示未來世界的情境;卻在上映後被視為「暴力電影」、「犯罪電影」甚至,「邪典電影」(cult movie);而時至今日,更儼然是部「寫實電影」、「喜劇電影」,對導演來說應該是始料未及吧。
一度被控為引導青少年犯罪的電影,過了40年,Malcolm說當他跟年輕一輩的觀眾一起觀影時,年輕觀眾竟不時哈哈大笑,原來這部電影早已變成喜劇電影。因為這些暴力畫面已經成真,已經不足為奇。畢竟,「現在電視裡的暴力畫面都比這部片多了」。
在2011年終於看到《發條橘子》,預言已經成真,想像已經實現;人們依舊活在暴力的世界,有意無意地揮出暴力一拳又一拳。。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